高企近万家、增幅超六成,临近年底,苏州亮出一份抢眼的创新成绩单!
据最新统计,苏州今年有4196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占全省认定总数的31.9%,列全省首位;认定企业数超过省定目标1092家,完成率达112.6%;超过苏州市争先目标720家,完成率达108%;现有有效高新技术企业9772家,数量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五。此外,相较去年,苏州今年还实现净增高企2720家,增幅达到65.6%,增量、增幅均创下历史新高。
高新技术企业是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也是壮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力军。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全国上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全省乃至全国科技创新的“领头羊”,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苏州,正锚定高新技术企业这个发力点,以万马奔腾之势,推动苏州创新发展奔往一片新天地。
万家高企,奔腾发展新天地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一直走在科技创新前沿的苏州,为何盯上了高企?今年年初,一场高规格的开放再出发大会定下了全年的工作基调,并让苏州形成思想再解放、开放再出发、目标再攀高的强大声势。会上发布的系列政策举措,把培育国际一流创新企业摆在重要位置,加大高企培育力度,提高申报便利度和服务水平,力争到2022年末,苏州高企数量达到1.4万家,其中外资企业3000家,提升苏州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快打造国际化创新高地。
放眼全国,敢于制定这样的目标,是数十年如一日布局的创新生态为苏州带来了底气。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实力不强,区域创新体系缺乏源头支撑,到累计与238家知名高校院所共建130多家平台载体、1870个产学研联合体……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同时,还紧紧抓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通过拓宽创新思路,拓展创新领域,加快构筑集聚创新资源的现实舞台。目前,苏州拥有112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列全省第一,其中国家级45家,仅次于北京、上海;自主申报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291人,其中创业类146人,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科技进步综合实力连续11年保持全省第一;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达到18家,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位居全国第三。
“苏州着力打造的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生态体系,为集聚万家高企创造了丰厚的土壤。”苏州市科技局局长张东驰说,贯彻落实开放再出发系列政策举措,苏州制定了在去年基础上高企净增2000家、总数达到9000家的争先目标,通过把全市科技部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科技型企业的创新活力激发出来,加速提升苏州科技创新浓度,打开一片创新发展新天地。
在此势头下,一大批企业用创新铺就了转型升级发展“快车道”。苏州市天地民防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今年首次通过高企认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公司总经理高晨介绍,为了提升自身业务,与行业龙头企业进行同台竞争,公司积极响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生产型企业、院校合作开展科研项目,探索人防工程设备的工业化生产标准,目前已经可以做到省去设备现场制作的环节,工人安装后就能使用。
相比高企新兵,对于高企带来的好处,成为高企已达10余年的苏州雅睿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更是深有体会。该公司主要从事核酸检测技术的研发和转化,团队多由高精尖人才构成。“研发周期长、成本高一直都是困扰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难题,以公司为例,我们每年除了拿出销售额的4%用于研发,人力资源、办公场地等方面的支出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雅睿生物总经理聂晶说,成为高企,公司不仅能够享受税收优惠、研发补助、招投标等“特权”,此外,公司计划明年登陆科创板,高企身份更是上市的必备资质。
硬核举措,造就“水草丰茂地”
“我们去年也申报了高企,虽然各项指标都达到标准,但正因为申报材料没有全面体现公司情况,最终‘落榜’。”苏州长弓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从事芯片晶元薄膜的研发生产,产品打破了国外市场的垄断。公司研发总监朱文鹏说,苏州今年组织的高企申报培训力度很大,也十分契合企业的需求。在专家“一对一”指导下,我们改进了申报材料,果不其然,今年成功通过认定。
高企是一个结果,但成为高企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科技型企业是最具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的创新主体,也是高企的后备军。”苏州市科技局副局长沈丹介绍,锁定万家高企目标,苏州把高企培育作为“一把手”工程重点推进,着力下好创新资源引进和高企培育两步“先手棋”,通过做大做强高企“蓄水池”,造就一片适宜高企后备军成长的“水草丰茂地”。
人才是第一资源,将为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最强大脑”。今年,苏州推出人才新政4.0版,实施“顶尖人才(团队)引领攻坚行动”,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力争三年内引进10个以上具有引领性、原创性、标志性的顶尖人才(团队),“一事一议”给予量身定制、上不封顶的特殊支持。苏州还聚焦人才来苏面临的“房子”“孩子”“身子”“面子”“圈子”等现实问题,着力提供至高服务,营造近悦远来的最优人才发展氛围。
导入创新资源的同时,苏州还致力于“扶一把、送一程”。在成为高企的道路上,资金一直是企业面临的一道坎。今年,苏州市科技创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多家金融机构推出“科贷通3.0”版,为其提供“生命之源”。“产品主要支持苏州市高企培育库内的‘准高企’,为其提供最高风险补偿额度达1000万元的贷款,且利率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科创投科技金融部经理邓立群介绍,这款产品由政府最高承担80%的风险,不仅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企业还能享受配套的科技贷款利息补贴,目前已有127家培育入库企业获得贷款支持,总额达5.3亿元。
更加“硬核”的举措就是建立苏州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库。今年,苏州启动建立市级高企库,每年滚动遴选1000家企业入库,并对其参照国家高企所得税优惠政策,连续给予三年奖励支持,展现出了苏州培育高企的力度与诚意。让“准高企”享受高企待遇自然十分诱人,但要想进入市级高企库,却有一定的门槛。例如,入库企业需满足年销售收入超2000万元,且成长性好、研发投入大。
归根到底,再“硬核”的举措,都需要企业的配合。为了转变企业认知,让其从关注生产经营到注重行业竞争力和科技含量的提高,苏州推出科技主播“云”辅导、高企申报“专家门诊”等服务,做好企业“思想工作”的同时,还在材料申报方面做好问诊、把关,增强企业认定高企的信心。
精心布局终结硕果。不久前,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省级民营科技企业备案数公布,苏州两类企业数量均首次破万,达到12594家和10552家,分别居全国第一、全省第一。“铺天盖地”的科技型企业,让高企培育的“主阵地”更加强大。
产业升级,描绘创新繁华图
投入2000多万元购买世界一流高端生产制造设备,打破提花面料依赖进口的现状;投入300多万元升级智能生产车间,提高面料生产品质和效率……今年以来,江苏凯灵纺织科技研发中心有限公司展开诸多举措,推动箱包面料生产技术的升级与革命。公司董事长申建新介绍,在此过程中,公司得知了被认定为高企的好消息,更加坚定了加大创新投入、推动转型升级的决心。
在吴江,像凯灵纺织一样今年通过高企认定的传统纺织企业共95家,数量是去年的3倍,通过率更是达到49.7%,较去年翻番,成为有史以来的最大突破。“丝绸纺织是吴江的主导产业之一,但长期以来却是诞生高企的薄弱领域。”吴江区科技局副局长潘宏亮说,围绕扶强补短,吴江通过持续开展宣传引导,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再加上盛泽纺织类高企的示范带动,区内一批敢闯敢拼、嗅觉敏锐的优秀纺织企业纷纷提前谋划、加大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调整产品结构、推动转型升级,引领了传统产业逐渐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一组数据显示出苏州高新技术企业爆发的巨大能量。今年前三季度,苏州高企实现总收入15087亿元,同期增长53.3%,其中主营业务收入14589亿元,同期增长52.9%,出口总额590亿美元,同期增长45.3%,实现净利润570亿元。此外,苏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已达51%,创历史新高。
高企,不仅是企业的一张“金字招牌”,其规模还是衡量一个地区科创活力的重要指标,也决定了一个城市的未来竞争力。面对工业经济增速逐渐放缓,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苏州前瞻布局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等四大先导产业,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激励企业占据产业制高点、引领发展新优势。多年悉心培育,如今,四大先导产业领域不仅成为诞生高企的“摇篮”,高企这支“生力军”也带动苏州新兴产业成长,拉动苏州经济发展一路奔驰。预计今年,苏州四大先导产业产值将达9000亿元。
行走在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每隔几分钟,就能邂逅一家高企。从事基因编辑的克睿基因、从事生物技术开发的百奥思达、从事肿瘤等领域靶向药研发的信诺维……在这样一批“明星”企业的带领下,苏州“1号产业”连年保持20%-30%的快速增长。据统计,今年苏州全市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
在苏州科技大学副校长、苏州创新生态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施琴芬看来,外向型经济是苏州经济发展的底色,奠定了“最强地级市”的名号。进入新世纪以来,苏州将重心从发展外向型经济向建设创新型城市转变,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高企代表着苏州未来产业发展的潜力,其数量的大幅上涨、以及良好的发展势头,为苏州城市创新带来澎湃动能。”施琴芬表示,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苏州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把高企作为撬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支点,聚焦产业打造高企集群,突破孤岛效应、释放鲶鱼效应,助力苏州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激发未来经济发展活力,描绘一幅苏州创新发展繁华图。
来源: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