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下午,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继续审议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财政报告。根据大会安排,本次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并对境内外新闻媒体开放。
去年此时,面对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开放度高的江苏将如何应对,人们分外关注。一年过去了,江苏在这次危机中的出色表现,更受瞩目。江苏在后危机时期如何加快转型升级、增创新的优势,吸引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新加坡联合早报、美国道琼斯金融通讯社、英国金融时报、法新社、俄罗斯阿尔法电视台、日本读卖新闻等86家境内外媒体的131位记者到场旁听和采访。
下午3时,审议准时开始。主持会议的江苏代表团副团长、省长罗志军首先对境内外媒体长期以来对江苏的关注和支持表示感谢,对各位记者朋友前来采访表示欢迎。
张卫国、王伟成、毛伟明、许津荣、沈健、曹新平、孙飘扬、杨震、阎立9位代表先后发言。代表们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谈看法、提建议,畅所欲言,气氛热烈。两个小时发言结束后,罗志军欢迎中外记者提问。
江苏城乡协调发展受关注
俄罗斯阿尔法电视台记者首先向省委书记梁保华提问:江苏城乡发生巨大变化,受到俄罗斯的高度关注,请介绍一下江苏城乡协调发展的具体情况。
梁保华回答说,江苏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注意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尤其是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以苏州为例,目前城市居民人均收入为2.6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近1.3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为2:1左右,比全国城乡收入差距小得多。我们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五个一体化”。尤其是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目前全省所有行政村都已实现“七通”,即通电、通公路、通公交、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宽带网。江苏将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以城乡联动改革带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苏州作为我省统筹城乡发展试点,正在积极推进这方面工作。
加快推动经济步入创新驱动轨道
中央电视台记者向梁书记提问:江苏提出加快推动经济走入创新驱动的轨道,请问江苏在这方面有哪些突出亮点,今后会采取哪些更为有效的举措?
梁保华说,江苏的发展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正致力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尽快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我们,大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发挥科教优势,在推进自主创新上下更大功夫,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最近几年我们坚定不移调结构、抓创新、促转型,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去年全省科技研发投入超过680亿,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以上。二是根据不久前科技部公布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江苏区域创新能力由全国第四位提升到了第一位。三是大力培育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去年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达到17.4万件和8.7万件,均居全国第一。四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近几年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去年达到30%。五是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最近3年全省产学研结合项目达20800个,这些项目多数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又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六是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很大进展,江苏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学毛入学率达40%,比全国高16个百分点,全省职业学校学生170万人,大学在校生177万人,都是全国最多的。教育优先发展为我们省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在积极发展教育、大力培养人才的同时,我们还大量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最近三年各级政府资助引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达3790多人、团队有890多个。
梁保华说,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江苏离创新型省份还有距离,需要我们作出更大的努力。一是要加快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使我们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更加有利于推动自主创新,进一步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工作导向、政策导向、利益导向和考核导向。二是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完善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交易、创新创业融资服务、社会化人才服务四大服务平台。三是推进产学研更加紧密结合,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把江苏122所大学、4000多家研究机构的创新能量进一步释放出来,使江苏的科教优势尽快转化为创新优势。四是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自主创新结合起来,着重发展新能源和智能电网、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六大新兴产业,以自主创新推动跨越发展,抢占发展的制高点,形成新的增长点。五是在人才队伍建设上作出更大努力,继续大幅度增加科教投入,大规模培养培训人才,大量引进高层次人才,以高素质人才引领创新型经济发展。
让农民工有序转为城镇居民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问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代表:现在的农民工很多都是80后、90后,新一代农民工越来越多,他们在社会保障等待遇方面比他们的父辈要求更高。但现在许多企业不愿过多地提高工资和社保待遇,您觉得该如何解决?
蔡昉代表回答说,新一代农民工有特定时期的一些新特点。一是农民工长期外出打工,农业机械化程度大幅提高,农业已不再是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第二个特点是,在非农产业就业的农民工已占到就业人数的一半以上,他们不再是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补充因素,农民工到城市工作和居住已经成为不可逆的现象。当前,农民工短缺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在沿海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用工荒,从积极方面来看,传递的信号是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了转折,意味着农民工工资需要提高。过去几年来,即使在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2008年和2009年,农民工工资实际上也在以两位数的速度上涨。
蔡昉说,农民工短缺需要企业提高工资才能吸引和留住他们。有的企业认为劳动力成本过高,使企业竞争优势不再。我认为可以在地域重新分工上来解决。沿海地区应该通过调整结构和产业升级,将那种靠低工资、高强度劳动来获得微薄盈利的低端企业转移出去。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工资水平和生活费用较低,可以接纳农民工在家门口就业,接受层次相对较低的一些产业,从而保持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农民工的社保方面,首先是积极推动农民工的市民化,通过户籍制度改革,降低落户门槛,将更多的农民工纳入城市。与此同时,还要提高社保覆盖面和待遇水平,使农民工享受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与户籍脱钩。这两条腿一起走,来实现“农民工市民化”。
“我的这些观点和想法很多都是在江苏调研时形成的。”蔡昉代表说。
政企携手解决招工难
“去年梁书记来台湾访问时,我曾参加采访。现在在这里再次看到梁书记,觉得很亲切。”来自台湾旺报的记者问:听说江苏台商碰到了“民工荒”问题,一些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内地省份趁机想把台商招过去,请问江苏有什么特别措施和优惠政策来留住台商?
罗志军省长请张卫国副省长来回答这个问题。张卫国说,台资企业确实比较早地反映了招工难的情况。江苏省委、省政府对此非常重视,迅速提高了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就是为了增强对劳动力的吸引力。其次是实行减负稳岗政策,引导各类企业实行人性化管理,改善生产条件。第三是劳动和人力资源部门加强用工信息交流,提高服务水平,加强技能培训。第四是加强省际合作,广泛动员吸引中西部省份的劳动力来江苏就业。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来解决招工难的问题。
梁保华进一步回答说,我们有三个重要措施帮助解决招工难的问题。第一是政府部门加强服务,畅通企业招工信息渠道,在促进劳企对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像我省台商集中地区比如昆山,基本不存在招不到工人的情况。第二,大量地培训人员,使企业能迅速招到它所需要的员工。第三,省政府出台了有关政策,积极支持台资企业转型升级、调整结构。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步子越来越快
香港商报记者提问:2010年江苏在推进长三角联动发展方面将有何举措?
省发改委主任毛伟明代表回答说,去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江苏获得了两大宝贵的发展机遇:一个是沿海开发战略上升到国家层面,二是全省整体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范围。对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两省一市的各市县也都以积极姿态来共谋一体化发展大局。目前我们已建立了包括基础设施、环境保护、能源、信息、诚信等10个合作平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步子越来越快,成效越来越显著,从政府推动到企业间的合作、到民间的交流,越来越多。今年,我们将抓住几个重点,第一是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沪宁、宁杭、沪杭城际铁路建设,形成长三角主要城市一小时经济圈。其次,着力打造区域诚信体系,各省都成立了诚信体系合作办公室。此外,要在市场一体化建设方面打破隔绝,在长三角区域内淡化行政区划,强化经济纽带,真正按照国务院要求,把长三角地区打造成中国最大的经济增长点和最具竞争力的区域。
中外媒体记者现场提问十分热烈,整个答记者问的时间比原定超出了近半个小时。会议结束后,还是有许多港澳台记者和海外记者将梁保华书记等代表团团围住,继续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