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苏省中小企业协会官方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要闻导读

中国经济初现结构平衡迹象

添加时间:3/30/2015 10:18:21 AM 浏览次数:401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中国经济出现增速放缓。这一在稳定增长基础上更加强调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引起了越来越多海外学者的关注。就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理解和未来发展前景,英国新经济思维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金融管理局前主席阿代尔·特纳勋爵近日接受了《经济日报》记者采访。

特纳认为,中国经济体量如此之大,其向中高收入国家的转变不可能单纯通过出口拉动实现。因此,正如中国政府强调的,中国经济必须进一步平衡其内部结构,将经济增长更多转变为消费驱动;同时应为金融体系引入更多的市场纪律,降低信贷刺激政策的后续影响。

特纳表示,中国经济经历的这一转型是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此前,虽有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赶超国家”成功跻身至发达经济体的先例,但这些国家本身的经济体量与中国不可同日而语,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也与当前中国存在差距,其转型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也必然不在同一级别上。然而,特纳认为,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并不会必然造成中国和世界经济的衰退。对于未来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特纳表示,虽然体量巨大的中国经济转型前所未有,但是至少有以下三点因素能够为中国经济平稳转型提供支撑。

一是中国自身人口结构变化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劳动力人口将呈现缩减趋势。预测显示,2015年至2025年中国15岁至30岁就业人口有可能下降25%。这意味着中国劳动力市场实际工资水平将不断提升,为消费驱动型经济提供动力。与此同时,农村仍有超过3亿劳动力,未来仍将会有大量劳动力转移至城市,推动城镇化发展。此外,总体劳动力人口的下降也将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降低政府通过信贷扩张和基建投资消化劳动力供给的动机。

二是中国政府自身债务结构相对健康。中国中央政府债务水平相对较低,在2013年底仅为GDP的22%。虽然当前中国政府在处理金融体系问题中一直强调发挥市场的关键作用,但是政府部门强大的财政实力和政策空间是能够为中国金融体系改革提供稳压器作用的。

三是“一带一路”等重大举措的推出也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庞大的基础设施投资带动了产能的快速提升。在新常态下,“一带一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推出,也将为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和中国经济稳增长提供动力。

特纳认为,现阶段的中国经济已经展现出了结构再平衡的初步迹象。统计显示,2013年,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了制造业;2014年,居民消费占GDP比重进一步提升,最终消费在GDP中的比重也超过了投资的比重。在经济政策方面,中央政府和部分地方政府也开始重新调整经济增速目标的重要性,将更多发挥市场作用和引入市场纪律作为经济政策的重点。这将进一步增强市场对于中国经济再平衡发展趋势的认可和判断。(经济日报驻伦敦记者 蒋华栋)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打印
主办:江苏省中小企业协会 江苏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会 江苏省乡镇企业家协会
地址:南京市西康路1-8号河海大厦2楼 邮政编码:210024
联系电话:025-83205664 83750941 83750942 传 真:025-83205664 邮箱:Jsnpec@sina.com
版权所有:江苏省中小企业协会 苏ICP备12011549号-1 技术支持:chem960化工网 免责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