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2018年需求侧较为疲软,供给侧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下,新经济逐步壮大,新动能不断成长,就业超预期完成,投资结构持续优化。未来在逆周期调控政策与结构性政策、社会政策的共同作用下,2019年中国经济平稳增长值得期待。
2018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在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宏观经济整体运行保持了较为平稳的增长态势,预期可以完成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保持在6.5%左右的目标。与此同时,在国内外各种确定与不确定因素影响下,2018年经济运行呈现出需求侧稳中有忧、供给侧稳中有进的特征,未来在逆周期调控政策与结构性政策、社会政策的共同作用下,2019年中国经济平稳增长值得期待。
需求侧稳中有忧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在延续以往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基础上,本年度防风险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无论是金融去杠杆,抑或政府强化隐性债务监管,在降低系统性风险的同时也部分影响到需求侧,中国投资、消费、出口增速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呈现出需求疲软的态势。
近年来,消费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据统计,2018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8.0%,比上年同期提高14.0个百分点。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但是消费增速却呈现出下滑趋势。2018年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9.1%,较年初下降0.6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下降1.2个百分点,成为2004年以来的最低值。究其原因,与近年来经济增速下降带来的收入增速放缓,国内消费品供给侧质量不佳难以匹配消费需求,以及消费者保护力度不足,消费信用体系不完善等因素有关。
影响投资的两大因素,一个是信贷成本,一个是预期。
从信贷成本看,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贷款利率从2017年第一季度的5.53%上升到2018年三季度的5.94%,并且与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之间的利差逐渐扩大;1—11月,非金融企业中长期贷款与短期贷款分别累计同比少增7717亿元与1.2万亿元。虽然当前基准利率仍维持较低水平,且货币市场利率水平也在进入三季度后有所回落,但企业融资成本已呈现实质性上涨。
预期则主要受政策因素影响。2018年以来,资管新规出台导致各类表外资金纷纷回表,地方政府债务问责力度加大使得地方融资平台资金紧张,PPP项目清理规范力度加强,地方专项债发行进度三季度才开始发力等等,这些因素迭加进一步降低了基建投资增速。此外,房地产调控、房屋租赁体系建设、棚改货币化逐步淡出等因素也影响房地产投资。这两大类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部分,其增速下滑带来全国投资增速下滑,2018年前11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5.9%,较去年同期下降1.3个百分点。
2018年以来,美国政府先后开展301调查、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提升,我国外贸进出口面临较大挑战。据海关总署最新统计数据,中国12月出口同比(按人民币计)增长0.2%,进口同比(按人民币计)下降3.1%,贸易账户(按人民币计)顺差3949.9亿人民币,进出口总额增速为-1.2%,后两项月度增速均由正转负。需要指出的是,由于部分企业抢占中美谈判窗口期机遇致使的出口增长,可能导致出口基数增加,使得下一年度的出口增速回落。
供给侧稳中有进
尽管2018年需求侧较为疲软,供给侧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下,新经济逐步壮大,新动能不断成长,就业超预期完成,投资结构持续优化。
2018年新旧动能转换保持较快趋势,经济转型发展态势逐渐趋稳,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万事达卡财新BBD中国新经济指数(NEI)显示,相比于2017年,NEI指数波动逐渐减弱。2018年1月、3月、9月、11月均为本年最高值31.3%,6月以来NEI指数的震荡上行意味着经济结构转型步伐加快。从细分行业看,今年以来NEI中占比最大的行业始终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产业,2018年11月为总指数贡献12.1%。新经济还重塑着消费业态,1—11月份,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25.4%,增速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16.3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8.2%,比上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双11”当天全国主要电商平台交易额(包括商品和服务)超过3000亿元,同比增速超过30%,仍保持快速增长。
就业为民生之本,中央强调的“六稳”之首就是稳就业,随着传统行业的吸纳就业能力下降,双创政策带动了新经济吸纳就业的人数。据统计,1—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293万人,同比增加13万人,超额完成年度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人社部公布的100个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数据显示,三季度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为1.25,招聘岗位数量大于求职人数,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基本平稳。结合新经济看,从增量上看,根据财新BBD指数,2018年11月新经济行业招聘人数占全国总招聘人数比例上升0.5%。
从投资行业结构看,制造业尤其中高端制造业投资加快。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涵盖物流、用能用电、税费、制度性交易成本多项降成本措施,这些举措对企业成本做了减法,促进了制造业投资的较快增长。据统计,1—11月份,全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5%,增速比1—10月份提高0.4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高5.4个百分点,高于全部投资3.6个百分点。其中,1—11月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6.1%,增速与1—10月份持平,高于全部制造业投资6.6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11.6%,增速比1—10月份提高0.5个百分点。
从投资所有制结构看,民企投资较快增长。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有效提振了民营企业投资信心。1—11月份,民间投资增长8.7%,增速高于去年同期3个百分点,高于全部投资2.8个百分点,今年以来一直保持8%以上的较高增速。其中,制造业民间投资增长10.3%,增速比1—10月份提高0.6个百分点。
从投资区域结构看,中部投资增速最快,这有助于区域差距缩小。据统计,1—11月份,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5.8%,增速与1—10月份持平;中部地区投资增长10%,增速提高0.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投资增长3.9%,增速提高0.7个百分点;东北地区投资增长0.7%,增速回落0.2个百分点。如果进一步分析,东部正在向高质量发展方式转变,投资驱动逐步变为创新驱动,保持适度增速即可。中部相对落后,人口众多,发展的压力大,需要保持一定规模的增速。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但是为了防控投资带来的债务风险,保持合理的增速才是最优的选择。东北地区的投资增速也有负转正,显示出好转的迹象,需要进一步巩固提高。
2019年经济平稳增长可期
2018年12月核心宏观经济先导指数——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首次跌破50荣枯临界值,统计局数据表明,2018年1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4%,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另一个颇具影响力的财新传媒PMI指数2018年12月为49.7,两个PMI指数走势一致,均预示着经济下行风险压力增大。
从国内看,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有些地区的基层财政困难凸显,还有金融去杠杆加速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以及隐性债务监管力度加大带来的或有风险。从全球看,2018年以来,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呈现出疲弱态势,其中欧元区三季度经济增长环比仅为0.2%,而德国、日本三季度环比数据更是出现负增长。此外,中美贸易摩擦是未来的最大变数,短期内局势或有所缓和,但是美方对中国崛起的遏制压力将会持续存在,中国需要做好充分的应对预案。
针对这些问题,去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三大举措来进行风险对冲:一是要求“强化逆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二是在短期逆周期调控的同时,不忘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说以改革来打造经济增长新动力,新动能将持续增强。三是发挥就业与社会保障政策的社会稳定器功能。
我们坚信中国政府有坚持改革的力度、广度和优度,各级政府与中央政府会一起将这些宏观政策与结构性政策切实贯彻到底,以中国庞大的市场优势、充满韧性的空间优势以及不断显现的人力资本优势,完全可以扭转不利预期,进而提高中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顺利实现政府的既定目标。
作者:王志刚,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中国财经报》